青少体育
海南爱动体育  >>  青少体育  >>  足篮排  >>  正文

文昌中学排球情:半世纪13次夺得全国排球桂冠

发布时间:2016-03-17 09:46:20  |   来源:海南日报  |   点击:15832

排球比赛为文昌百姓所喜闻乐见。肥沃的乡土排球土壤,培养了文昌大批民间排球好手。

看排球比赛的村民。


      排球,是海南民间喜闻乐见的运动。海南人爱排球,文昌人尤甚。如果说文昌人有什么天赋的话,排球绝对首当其冲。这项起源于国外的运动自上世纪初传入文昌后,便在如海的椰林下扎下根来,被文昌人玩得花样百出。“排球之乡”,由此得名。


      百余年历史的文昌中学,是文昌排球的骄傲。滋长在肥沃的乡土排球土壤上,它汇集无数民间排球苗子,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里13次夺得全国排球桂冠(仅算男子,不含沙排),使得文昌排球在全国叫响,承载了文昌排球乃至海南排球的荣光。

赤脚兵扬威上海滩

     有材料记载,排球运动传入文昌,可回溯民国初年。当时,许多从广州、香港、南洋回乡的学生被近代新型学校聘为教员,教学生打排球,成为最早的传播活动。

      1917年,曾在香港皇仁书院就读、嗜爱排球的李昌寿回文昌中学任教,使这项运动在文中得到推广。据《文昌县志》记载,民国9年(1920)文中排球队曾到上海参加全国比赛,获得冠军。但或许因为年代久远,这一纪录少为人知。

      为更多人熟知的,是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获得的一次冠军,它被普遍认为是文昌排球的第一个全国桂冠。

      80岁的文昌东阁镇人符史联,是当时代表文昌参赛的文中的学生之一。他回忆,1950年代,排球在文昌农村逐渐成为村民自娱自乐的活动。“那时候没有球,也没有网。我们的球是自己做的,一种是用椰子叶编织的,中间塞些东西;一种是拿柚子当球。竖起两根竹竿,把麻绳一拉,就有网了。”农村排球兴起,培育了一批技术娴熟的民间高手;当时,文昌民间排球已经出现快攻战术。

      1958年的比赛名为“全国二十一单位青少年排球锦标赛”,在秦皇岛举行。符史联说,他和郑有富、林鸿强等队员都是农村后生,第一次到岛外比赛,心里没底。“我们个小,比别人矮一头,又黑,人家没放在眼里。”符史联说。此外,队员不穿鞋比赛,也是文昌的一大特色。有人回忆,这是因为他们习惯了光脚打球。

      不过,队员们看了首战对手上海队的训练后,心里已经有底:“高个没用,明天就把他们打趴了!”果然,文昌以3:1轻松拿下比赛,成为轰动性新闻,“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赤脚兵踩平上海滩”等标题见诸报端,文昌一战成名。最终,队员们靠平时练就的技术优势和快速灵活的打法一路高歌猛进,在决赛中力克另一“排球之乡”广东台山队,捧得冠军。

      “一个小县城夺得全国冠军,整个文昌都轰动了。”符史联颇为动情地回忆,回来后,县委召开了万人大会,给队员发了一块奖章,还让他们坐车巡游县城一圈,接受群众欢呼。文昌甚至发出号召——“以文昌少年队的精神搞好生产”。随后,海南区政府还组织他们打了全海南巡回表演赛,隆重庆祝这一殊荣。

      1964年,文中参加在沈阳举办的全国少年九人排球赛,再次夺冠,文昌再次因排球而沸腾。广东省政府为表彰文昌,拨款5万元在文中校内修建了全县第一座体育馆,符史联称之为“一个冠军换来一座体育馆”。在两次夺冠的刺激下,1960年代,文昌乡村排球迅速普及,“排球之乡”的声名开始传扬。 

文昌中学排球赛获奖选手。

文昌乡间孩子喜爱打排球

三连冠开启的辉煌

      由于身高限制,整个海南排球难在全国青少年以上排球比赛有所作为。1980年代开始出现的全国中学生排球比赛项目,对文昌而言,是一个大展身手的舞台。

      1981年,在广东省发展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背景下,文中正式建立了校排球队,接收排球特招生。自此,文中校队的排球生和在1964年成立、依托文中开展培养的文昌体校的排球生共同构成了以“文昌中学”为名的排球队。

      在那个年代,“村村有球场,天天打排球”的氛围,使文中根本无须为苗子的问题发愁。有了乡土排球的锤炼,招进来的学生个个球感出众,技术娴熟,弹跳和爆发力超出常人。但作为硬币的另外一面,刚进来的学生也保留了浓浓的民间排球印迹:不知站位为何物,战术意识缺乏,持球等。不过这些问题都是小问题,学校的训练,既是把“农民军”改造为“正规军”的过程,同时也保留了农村排球练就的优点。

      “1980年代前期的广东排球,台山是大哥,文昌是弟弟;这种情况到中期就得到改变。”于1981年起担任首任文中排球队主教练的符史联说,1986年起,国家组织了全国传统项目学校排球赛,文中从当年至1988年拿了“三连亚”,强势崛起。在此期间,1987年,以文中队员组成的文昌联队还接受了正在辉煌时期的中国女排的“检验”:在与前来海南的女排姑娘们的“性别大战”中,因为“政治安排”,文昌以2:3惜败。

      在屈居“三连亚”后,文中以一个漂亮的“三连冠”宣告了一段辉煌历史的开启。作为首个全国中学生排球比赛项目,在1990年至1992年举行的第5届至第7届全国中学生“振兴中华”杯排球夏令营中,文中均获得冠军,获得奖杯的永久保留权,声震全国。1996年,同时获得“振兴中华”杯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排球赛冠军;并于1998年走出国门,代表中国队参加世界中学生排球锦标赛,获第五名。

      进入21世纪后,文中排球成绩更为显赫。在2006年至2011年的全国中学生排球锦标赛中,夺得4冠2亚,期间实现一个三连冠。2007代表中国队参加亚洲中学生排球锦标赛,获得季军。

      从1958年至2015年,不含沙滩排球比赛,文中男子排球队共获得全国排球比赛冠军13个;包含沙排,夺冠数达到20个。当之无愧地成为“排球之乡”的荣耀,海南排球的一面旗帜。 

功夫在训练之外

     对于外界而言,文中排球有不少“神奇”的地方。几乎所有与之初次交手的岛外球队,都会对矮自己一头的对手超高弹跳留下深刻印象。“1991年我们去昆明打比赛,当时的主攻是1米68的符托,他打完一场,第二天当地报纸就登他的新闻。”随队教练吴多发回忆。“有位队员后来参加大学生排球比赛,用上手接对方的大力跳发,让裁判都开了眼界。”现任文中校队主教练朱文信说。

      “这些小孩都不高,但就是打得赢,这就是很多人对文中排球的印象。他们技术好,又灵活,打起来很有观赏性,去哪儿比赛人们都喜欢看。”朱文信说。文昌民间同样称颂他们技艺超群。“这个主攻叫韩兴畴,他扣球你别想拦住,”名为刘庆农的球迷举例,“他手法好!有次九人赛,四五个人拦他,他就是能扣过,就是瞄了死角打。二传给的球不好,他也照样打得漂亮!”

      在文昌人看来,造就文中排球的成就和魅力,根源在于“排球之乡”的底蕴和它盛产的天赋球员。在文昌,曾经的农村处处有球场,排球是民众生活的一部分。小孩从小学开始就接触排球,早的在二三年级就开始玩排球。兴盛的民间排球,不讲究正式比赛的条条框框,形式自由多样,“玩儿”的味道浓厚,“单挑”、以一打多、以少打多、单手打球,都很常见,甚至还有用凳子来打球的。打起来,又非常认真,要赌西瓜、汽水或钱。主攻手的角色尤其得到突出,其“冲脚”的民间称呼与琼剧男主角相同,日常比赛,经常是两位“冲脚”各挑一帮人辅助自己与对方比拼。

      在人们看来,这些大都可谓海南排球的特色,只是文昌的更为突出。充满民间自由色彩的排球文化,使文昌人的排球基本功、技术、意识、弹跳、爆发力和灵活性、创造力从小就得到充分培育,打起球来自然优美,诞生了大批天赋球员,这是专业科班培养形式做不到的。在无数的苗子中优中选优,文中排球队员的水平可想而知。“专业训练当然能让人进步,但很多东西,确实不是训练能练出来的。”曾任校队主攻并被民间膜拜的韩兴畴说。吴多发介绍,与多数内地中学相比,文中队员的水平明显高出一筹。“拿下对手像拔根葱一样容易,”他用一句文昌习语比喻,“如果不是偶尔的人为因素,文中的冠军不止现在这个数。”

       也正因为如此,尽管当前文中排球的水平仍然处于全国青少年排球的先进行列,但随着乡土排球文化日渐淡薄,其能提供的苗子已越来越难以与过去相比。
网友评论
昵称:
内容:
验证码: 点击刷新验证码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属 海南爱动体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严禁任何媒体、网站、认证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转载。
联系方式:0898-32870893  邮箱:2636191431@qq.com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琼ICP备200002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