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动体育讯 11月13日,一场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50周年”为主题的庆典在海口天佑大酒店举行,原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篮球队的队员们在这里相聚,厅内战友相见分外开心,觥筹交错,一派其乐融融的场景。在席间的欢声笑语中,一场以篮球为故事主题的青春往事在这里被重新提起,一群古稀老人在这里讲述他们被篮球改写命运的传奇人生。
兵团球队前身六师男篮
兵团球队教练冯国忠今年75岁,为了此次聚会,他特意提前两天从美国飞回海口。飞机着陆的那一刻,所有关于兵团球队的种种回忆便涌上心头,回忆往昔球队的建立过程,他向记者娓娓道来:“兵团球队成立的时候是以六师男篮为基础的,当时以支一知青组成的球队于1968年在琼中营根成立,1969年六师吕师长带着新成立的球队到附近驻军进行交流,大受欢迎,接着到海口访问, 又一战成名,于是兵团组织了一次十个师的篮球赛,随后以六师男篮为基础,再从各个师抽调队员成立兵团男女篮球队。”
兵团球队获得广州军区男子冠军
兵团球队获广州军区男子冠军和女子亚军
这支其貌不扬的球队成立不久,就创造了惊人的战绩。当时的广州军区管辖广东(含海南行政区)、广西、湖南三个省,部队之间经常比赛。兵团男女球队每次参加军区的比赛,总能进入决赛。兵团球队参加过两届广州军区比赛,男女队各获得一次冠军,一次亚军。并且,一支业余球队,能每年应邀参加全国甲级队的冬训比赛,与当时全国前几名的球队对垒,输赢仅在10分之内, 曾一度在中国篮坛传为佳话。直到1975年兵团解体,这支存在短短4年多的篮球队才结束了他们传奇的征程。
1969年,以知青身份来到六师五团(新进农场),后来成为大名鼎鼎的兵团球队主力的4位队员。左起黎国清(11号,180厘米)、桂三荣(7号,173厘米)、林银宝(9号,174厘米)、李家雄(8号,171厘米)。
1974年7月,左起:郑广兴、李长海、桂三荣、纪干事、高震南、黎国清。(兵团男篮合影)
1974年7月,广州。左起:郑广兴、李长海、汤天和、陈达
“上半场我们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因为我们球队球风硬朗,快、准、狠是我们球队的特点。比赛时,我们攻防转换特别快,对手还没有来得及反应,我们就已经来到篮底下投篮了。”冯国忠说。就这样,整场比赛,尽管对手实力雄厚,奋力追赶,但依旧以1分之差败给兵团球队。
1974 年 8 月,在兵团四所球队自建的水泥球场上。后左起:徐秀仁、柯珊、吴秀娴、冯英仪、许茵、李小红、何逾、梁敏仪、黄玉英;前左起:小甘、林诗经、辛正祥、李少章、周礼耀、孙小杰、冯志毅、冯国忠、(小甘是厨师)。
据冯国忠介绍,那次比赛结束后,军区首长非常高兴,下令送给球队每人一套运动服和一双球鞋。至此,兵团球队队员才第一次穿上回力篮球鞋。队员们对自己的回力球鞋很是珍惜,洗得干干净净的放好,留着比赛时穿,平时训练仍然穿着解放鞋。
1972 年,兵团球队的芳华岁月。左起:黄银英、朱秀珠、黄秀明、李坚友、何逾、李小红、陆希蓓、许茵
今年70岁高龄的兵团女篮队员张明芬回忆着说道:“领导重视我们,每一个星期六晚上都组队和我们打球,有一次防守的时候,我把一个副政委的手打到缝针了,真的是非常不好意思。”说着,她笑着将手捂着脸,露出难为情的表情,好似事情就发生在昨天。
1974 年,风华正茂的兵团女篮:左起:徐秀仁、吴秀娴、冯志毅、冯英仪、许茵、李小红、柯珊。
1973年5月,到六师19团下部队。后左起:黄玉英、黄银英、柯珊、梁敏仪、朱秀珠、吴秀娴、张爱芬;前左起:周燕山、冯英仪、许茵、李小红、潘瑞深、何逾。
1971年,在兵团四所室外篮球场上,背景是茶叶厂仓库改造而成的室内球场。从队员身后的一堆石子,以及木糠跑道还没有建成判断,当时正准备将土地球场铺设水泥。队员们穿着军区发的比赛服合影。
还有一件“小事”令队员们记忆犹新,那就是当年她们篮球服上的号码,是她们一针一线亲手缝制的,现在回想起来,那是她们荣誉的见证。“因为当时我们的条件不是那么充裕,我们去打球没有运动装,各自的号码都是自己剪布料亲手车(缝)上去的,鞋子就穿解放鞋。记得有一次,我们去广州军区打球,对手瞧不起我们,说我们没有战斗装备,连衣服都没有。结果,我们最终取得了胜利,让对手无话可说。”张明芬开心地说。
兵团球队还没有正式比赛服,女篮穿的是用平纹布缝制,各自绣上号码的比赛服。
往昔时光
兵团女篮第一次穿上由军区赠送的正式运动衣和篮球鞋
1971年,秀英码头附近的海滩上运来两个巨大的杉木排,兵团机关组织当时正在集训的几支球队和兵团球队,以及附近单位人员一起,将杉木排拆卸,并搬运上岸。全体人员在剌骨的寒风和冰冷的海水中,连续奋斗三天,圆满完成任务。图为当时的集训球队女队员在搬运杉木。
1977年,广州军区组女队参加全军比赛获第一名。其中黄银英、潘瑞琛、李坚友来自兵团球队。
兵团男篮比赛剪影
“兵团球队成立后的两三年间,迎战过多支全国甲级队,表现出色。但凡兵团球队在海口有比赛,海口市必定万人空巷,唯一能容纳三千多名观众的海口市灯光球场不但人头爆满,还有近千球迷聚在场外感受球赛,听场内欢呼,热闹场景胜似过节。”今年66岁的兵团队员李之文说,“此次回到海南最让我感到诧异的事情是,我们队员坐在茶店喝茶,被海口老一代球迷认了出来,对我们热情地说道‘那不是某某号球员么’,真的非常感动,还有人记得我们,好像所有的事情昨天才刚刚发生。”
兵团男篮比赛剪影
“此次在海南相聚是一种缘分,不仅仅是我能看见我往昔的战友,竟还能遇见往日的对手,此次海南之行,意义非凡。”晚宴席间,冯国忠与当年海南队的队员(当时是对手)吴坤才开心合影,嘴里总念叨着,感觉球场上和他交手还是昨天才发生的事情,转眼间我们现在竟都满头华发……
冯国忠(左)和吴坤才(右)
兵团男篮比赛剪影
1974年12月,已经入伍到八一手球队的原兵团球队李长海、李之文、高震南在昆明西山龙门合影。
1975年2月,已到八一手球队的李之文、高震南、李长海。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脚步逼近,李之文的机遇来了。当时,北京奥运会比赛项目为28个大项,奥组委需要28名项目竞赛主任,在手球项目上,他们相中了在中国手球圈资深位重的李之文。“在北京奥运会期间,我是唯一一个从北京以外的地区去到北京的竞赛主任,我感到非常自豪。”李之文说,“在比赛正式开赛前,我在北京待了两年半的时间,这期间学习了很多东西,增长了很多见识。”据李之文介绍,北京奥运会工作结束后,他还参与了北京残奥会轮椅橄榄球项目的工作。
李李之文曾在北京奥运会上,担任奥组委手球项目竞赛主任(图/网络)
李长海为现任国家青年女子沙滩手球队主教练
据了解,在1975年兵团球队解散以后,随着知青相继回城,部分队员考上高等院校,成了专家、教授、医师等专业人士或国家公务员;部分队员下海从商,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部分队员出国定居过着悠闲的生活;部分退休在家颐养天年。还有一部分队员毅然选择进入体育系统工作至今,默默为基层体育事业辛劳付出。
1974年4月,球队到六师6团下部队,在黎母山下合影。后排左起:梁敏仪、黄银英、周燕山、朱秀珠、许茵、潘瑞琛、冯英仪、6 团团长、黄教导员、柯珊、何逾、吴秀娴、欧文红、张爱芬、黄玉英、李小红;前排:李之文、陪同人员、林诗经、辛正祥、李少章、冯国忠、琼中裁判员、桂三荣。
1975年夏天,参加完全军运动会后,广州军区篮球队部分队员。其中,邓振辉、高抗、黎国清来自兵团球队。
在此次聚会中,有队员从广州赶来,从深圳赶来,从湛江赶来,甚至有队员从美国、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外赶回来。那么,这样一个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浪潮中成立,存在只有4年历史,而又己经解散了43年的球队,时至今日,为何仍有如此大的感召力,能一声令下,几十号人不远万里召之即来,究竟这个集体的凝聚力是怎样形成的?答案很简单,因为兵团球队就是一个小家,队员每次聚会就像出远门的孩子回到了母亲的身边。
1971年9月在广州农讲所合影
1971年9月在广州农讲所合影
“这个球队从建队开始,队里面的作风就非常正能量,我们这个团体就像是一个家,所有的男女队员亲如兄弟姐妹,这就是我们感情得以维系几十年不变的原因。”冯国忠说:“历经50年风雨,虽然大家都有不同的人生道路,但最终还是回到这个集体,一切世俗的标签都不再重要,最初的那份情感依旧真挚。”
战友相见甚欢
1972年,球队在三亚天涯海角合影
1972年,三亚天涯海角
1972年,三亚天涯海角
1972年,三亚天涯海角
可以想见,在那段艰苦的岁月,他们互帮互学,互扶互助。这个团队,物质贫乏但不言苦,超强训练但不言累,这个集体没有阶段斗争,队员之间只有兄弟姊妹情谊,没有尔虞我乍,没有利益交换,置身其中,感受到的只有真心和爱心。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50周年”庆典
(爱动体育网报道 记者:梁美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