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
爱动体  >>  全民健身  >>  其它  >>  正文

三亚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 (征求意见稿)

发布时间:2017-03-07 16:59:47  |   来源:三亚市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局  |   点击:4527


  爱动体育讯  为进一步完善惠及三亚市人民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全市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建设健康、美丽三亚,根据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和《海南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的要求,结合三亚市实际,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体育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抓住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有利契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形成积极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以“建设精品城市、打造幸福工程”为抓手,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人民身心健康为根本目的,为2020年三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普遍增强,让每个人都参与到全民健身中来,让绝大多数人都有合适的场所可以健身,让大部分人用科学正确的方法来健身,让参与健身的人都收获健康和快乐。全民健身的社会、经济、教育等多元功能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协同合作、多种机制相互配合的全民健身事业格局更加明晰,实现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一)体育健身成为大多数人的基本生活方式。每周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全市总人口的50%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即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锻炼强度中等以上的人数)达到全市总人口的40%以上。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锻炼活动。 

  (二)建设和完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全面推动市、区、行政村(社区)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建设,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建设布局更加均衡,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科学、安全、灵活、无障碍的健身场地设施。建成市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1个,区级(含育才生态保护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5个。城市社区普遍建有“十五分钟健身圈”,100%的街道、社区(行政村)建有便捷、实用的体育健身设施。实现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00%全覆盖。人均使用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0平方米以上,新建居住区和社区的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公共体育设施和符合开放条件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率均达到100%。 

  (三)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多彩。广泛开展主题突出、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打造在全省或全国有影响力的全民健身品牌赛事。每个区都要创建1-2个体现本地区特色的群众体育品牌赛事活动。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掘整理工作。形成品牌健身活动、大众健身普及活动、赛事竞技活动互为补充的多元全民健身活动格局。体育产业新兴业态基本形成,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高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在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明显提高。 

  (四)体育社会组织成为全民健身的骨干力量。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2.5‰以上。建立健全并创新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服务体制机制,提高服务上岗率,直接服务群众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超过50%。健全和完善市、区、行政村(社区)三级体育组织网络体系,形成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建立健全市、区二级体育总会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单项体育协会、行业体育协会等体育协会项目更加丰富,体育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显著增强。 

  (五)推进我市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建设。至2020年,建成1个市级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城乡居民(不包括在校学生)体质测试按《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执行,其中20-59岁人群体质状况明显改善,身体素质相关指标呈向好趋势。在校学生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基本要求。完善国民体质监测制度,实行单独与共建结合,定点与流动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体质监测和科学健身指导站服务。 

  三、主要任务 

  (一)全面落实全民健身相关政策,营造浓厚的体育健身氛围。认真贯彻实施国务院《全民健身条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及海南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等条例文件要求,进一步强化政府的公共体育服务功能,大力推进覆盖城乡较为完善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切实保障公民参加全民健身的权利。实施科学体育健身扫盲工程,让体育生活化、生活体育化成为多数人的生活常态。充分挖掘群众体育的文化内涵,使群众体育成为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社会体育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和途径。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倡导身心健康的新理念,营造积极健身的文化氛围。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和互联网要不断加强全民健身宣传力度,形成浓厚的体育氛围。促进体育健身与旅游、休闲、娱乐有机结合,推动全民健身向体育旅游、体育休闲、体育娱乐升级发展。 

  (二)加大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建设,满足群众健身需求。将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按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标准,因地制宜、结合实际、突出特色,统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健身场地设施,逐步按照常驻人口配置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建立公益性场馆服务标准,完善政府对各类免费、低收费提供公共体育服务场馆的补贴制度,探索建立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的各类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补助机制。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BOT)等模式,鼓励社会 资本参与体育场馆建设与运营,支持社会力量建设小型、多样的运动场地设施。支持城乡健身设施均衡发展,加快推进全市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社区多功能运动场建设。


  加大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的配建力度。着力构建市、区、行政村(社区)三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和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有效利用现有体育场馆,合理利用城市公园、湿地公园、城市广场、公共绿地及空置场所等建设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因地制宜利用旧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农村“四荒”(荒山、荒沟、荒丘和荒滩)和空闲地等闲置资源,改造建设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严格落实新建居住区和社区“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配建全民健身设施的要求,确保全民健身设施建设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


  完善区、行政村(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和维修制度,保障体育场地设施的安全。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区要尽快制定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的相关政策,积极稳妥地推动学校体育设施逐步向社会开放。市、区两级财政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保障公共体育设施开放的日常管理、场地设施更新维修和办理开放学校公众安全责任保险等事项,教育、文体、财政、公安等有关部门和相关学校以及所在区、行政村(社区)要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这项工作。调动各方力量建设小型、多样的足球运动场地,加大足球场地供给。 


  (三)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提升全民健身活动的供给质量。充分利用三亚的热带地区、山海具备、四季 如春、空气优良的区域优势,挖掘地域特色,优化项目布局,实施海、陆、空全面发展。陆地项目以高尔夫、自行车、登山、攀岩、徒步、羽毛球、乒乓球、足球、篮球、排球、网球等传统项目为主,创新活动方式,巩固传统优势。海上运动以潜水、游泳、帆船帆板、海钓、游艇、沙滩排球、沙滩足球等特色项目为主,打造海上运动天堂。空中项目以低空飞行、滑翔伞、航空模型等项目为主,突出消费引领特征,满足人们新奇、刺激的身心需求。 

  积极申办和承办世界青年帆船锦标赛、克利伯环球帆船赛、高尔夫欧巡赛、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昆仑决等国内外高水平体育赛事,开发体育赛事资源,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自主品牌赛事,使全民健身活动和赛事数量明显增大,密度明显增厚,项目明显增多,组织明显增强,空间明显扩展,品牌明显放大。继续办好“司南杯”大帆船赛、海南(三亚)国际马拉松赛、“全民健身日”系列活动、“社会体育指导员杯”广场舞大赛、临春岭全民健身登山活动、“迎春杯”体育下乡系列活动、三月三少数民族体育活动、家庭(亲子)体育运动会等大型标志性群众体育赛事活动。支持开展形式多样的民间足球活动,办好“我爱足球”、“谁是球王”等足球传统赛事活动,鼓励举办不同级别的足球赛事,弘扬足球文化,扩大足球人口,使其成为群众普遍参与的运动项目。


  在打造品牌全民健身活动的同时,拓展大众健身普及活动。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工间操制度。以市区两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为阵地,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骨干,候鸟体育人群为补充,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广泛经常的体育活动。推广传统体育项目, 鼓励开发适合不同人群特点的休闲运动项目。以“家庭体育”成为全民健身运动新的突破口,使“家庭体育”作为一种新的大众体育组织形式来培育具有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通过设立“家庭体育”奖章等形式动员全家参加各项体育活动,让整个家庭爱上健身,收获健康。 


  (四)培育和扶持体育社会组织和队伍,激发全民健身活力。重点加强区级体育社团建设,参与扶持基层体育组织,发挥网络型、社交型等新型体育社会组织的作用,培育、扶持各种形态的体育健身俱乐部,形成依托健身场所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健身活动的组织发展形态。推进社会体育组织品牌化发展,形成架构清晰、类型多样、服务多元、竞争有序的现代体育社会组织发展新格局。建立和完善体育社会组织激励制度,激发体育社会组织带动全民健身的热情,提高大众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积极性。


  扶持行业协会、单项体育协会承担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积极探索社区体育和农村体育新的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提升体育社团组织的社会服务水平,推动全民健身站(点)网络化、规范化建设,构建“行政组织-协会组织-社团组织-民间健身组织”等构成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管理规范、覆盖面广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体系。市政府及其民政、体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在注册登记、工作指导及设施设备、活动经费等方面提供支持和帮助。各区文体活动室要确保有专(兼)职人员负责体育工作,并保证一定的群众体育经费。 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和管理。积极推进基层体育骨干队伍建设,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基层群众体育教练员、裁判员的培训力度,做到指导项目全覆盖,使我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在数量和质量上再上一个新台阶。要落实社会体育指导员注册管理制度,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不断壮大队伍、提升质量、优化结构、增强活力。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建立投入激励机制,设立社会体育指导员专项经费,用于学习培训、业务交流、表彰奖励和必要的工作补贴,为社会体育指导工作正常运行提供保障。


  实施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认证制度,经营性体育健身场所和高危项目的体育指导员必须持证上岗。搭建社会体育指导员技能展示平台,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引领与示范作用,全面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技能水平。积极探索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其在组织管理群众体育、宣传引导科学健身、提供健身指导服务中的作用。大力推进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形成组织落实、结构合理、覆盖城乡、服务到位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共同推动我市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 


  (五)发挥全民健身的多元功能,促进多产业融合发展。发挥全民健身在健康三亚建设中的作用以及在促进医疗卫生、素质教育、文化繁荣、社会包容、民生改善、民族团结、健身消费等方面的基础作用。推动全民健身与医疗卫生、休闲度假、健康养老等融合发展。推动体医结合,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等中医传统运动。加强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推广运动处方,发挥体育锻炼在慢性病防治以及健康促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全面健身对发展体育产业的动力源作用,扩大与全民健身相关的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健身培训和体育产品销售等体育产业门类规模。重点发展体育旅游,促进体育与旅游的深度融合,结合三亚市热带滨海旅游城市的特点,加快发展体育健身休闲服务业,促进健身休闲向专业化、功能化、品牌化发展。探索旅游景区(点)、旅游酒店健身场地设施的建设与利用,统筹考虑体育赛事安排和旅游宣传营销,构建全民健身事业与旅游产业发展的双赢格局。抢抓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大机遇,搭建全民健身国际交流平台,加强海南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人民之间的健身、养身互动交流。 

  (六)积极推进科技与体育融合,提供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实施“互联网+全民健身”行动计划。利用数字化资源、智能化技术、网络化传播,拓展公共体育服务能力和传播范围。大力发展健身信息聚合、健身APP、智能健身硬件、健身在线培训教育等新业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丰富全民健身活动内容和手段。大力建设数字体育馆、数字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等,推广“一站式”服务,建设全域共享、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体育服务体系。建立完善我市数字公共体育服务信息管理和服务平台,实现数字公共体育服务与广大人民群众需求的有效对接。利用有关场所或网络、电视等开展全民健身大讲堂活动,让群众掌握科学健身方法和运动技能。 依托全民健身中心等设施,设立国民体质检测站点,配备国民体质检测设施、设备及必要的流动检测车辆;推动国民体质检测工作与各级卫生服务站点建设相结合,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有效的科学健身指导服务。 

  (七)调整全民健身发展结构,确保重点人群健身。将青少年作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人群,加强对在校学生的体育教育,将提高青少年的体育素养和养成健康行为方式作为学校教育重要内容。切实保障中小学体育课课时,课余时间学校体育场馆向学生开放,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结合校医室建设,定期对所有在校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将学生日常参加体育活动情况、体育运动能力、体质健康状况等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指标,纳入学校体育工作考核体系;全面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积极举办青少年品牌体育赛事,着力培养青少年体育爱好和运动兴趣,使在校青少年每人至少掌握2项体育运动技能,养成终身体育健身的良好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继续推进足球、排球、帆船帆板、棋牌、体育舞蹈和跆拳道等体育特色学校建设。利用好市青少年户外营地、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活动场所为学生服务。 

  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与社区体育设施的功能衔接,提高使用率;支持社区利用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场所组织开展适合中老年人的体育健身活动,为中老年人健身提供科学指导。广泛开展职工、妇女、幼儿体育,推进外来务工人员、外来游客和候鸟人群纳入属地供给体系,为其提供公共体育服务。加大残疾人、社会矫正人员等特殊人群的全民健身服务供给,完善各类公共体育设施的无障碍条件,使其享受更多社会关爱,在融入社会方面增加获得感和满足感。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全民健身领导和协调机制。整合资源,形成各全民健身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推进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合力,确保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贯彻落实。协调机制由宣传、文体、发改、规划、工商、税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国土、住建、科工信、教育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部门组成,统筹推进现代化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切实加强对推行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工作的组织领导;各成员单位要根据职责,落实相关责任,强化统筹协调,高度重视全民健身事业。各区党委和政府要将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本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全民健身工作纳入党政议事日程,全民健身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并作为评价区级发展水平、发展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健全全民健身财政保障机制。完善全民健身财政保障机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全民健身的投入。按国家规定,安排一定比例的体彩公益金用于全民健身事业。创新投入方式,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政策措施,支持包括体育企业在内的社会各类体育机构参与提供公共体育服务。建立多元化资金筹集机制,运用市场机制,探索建立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体育产业投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的进入。运用好税收政策,进一步加大税收优惠措施,落实鼓励体育社会组织、机构和个人捐资公益性文化体育事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规定。完善健身消费政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消费补贴等途径,支持群众健身消费。 

  (三)加强督促检查与综合评估。建立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实施效果考评机制。市体育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其它有关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全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实施成效进行全面综合考评,并将考评结果报告市政府和上级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市政府将定期对各区及各单位、各行业贯彻落实省、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的有关情况进行检查,并将其列入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内容。
网友评论
昵称:
内容:
验证码: 点击刷新验证码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属 海南爱动体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严禁任何媒体、网站、认证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转载。
联系方式:0898-32870893  邮箱:2636191431@qq.com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琼ICP备200002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