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爱动体育讯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摆上重要位置,坚定改革信心,突出问题导向,加强分类指导,注重精准施策。我国体育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但仍存在一些体制机制问题。加快推进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扩大体育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撑和持续动力。
体育产业是朝阳产业、健康产业、绿色产业,发展涉及的部门多、领域广,加快推进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统筹考虑地区差异、合理布局、夯实基础、补上短板,培育产业多元主体,走特色体育产业发展之路。
一、科学规划,补上制度建设短板
2014年国务院46号文件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指导意义。此后,各省区市都制定出台了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实施意见,今年6月《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出台,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有了宏观的政策保障,调动了社会各界参与体育产业的积极性。但在完善消费、税费价格、规划布局、土地政策、人才培养、就业政策、无形资产开发保护和创新驱动等微观政策保障上,还需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健全上下衔接、左右协调的工作机制,统筹协调、协同推进,畅通社会资本进入体育产业市场“入口”。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沿海发达地区高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城市高于农村牧区,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就要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创新体育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发挥地区优势,延伸产业链条,走特色化发展之路;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允许差别化探索,发挥首创精神;丰富多样化体育消费供给,扩大体育消费人群,让更多的人喜欢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激发市场活力,满足消费需求。
二、精心培养,补上专业人才短板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产业专业人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产业的发展。要从根本上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关键是解决好体育产业人才不足的问题。
在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要畅通体育产业专业人才培养的“入口”和“出口”,实施人才梯队工程。重点在高等教育学科、专业改革与专业设置上做文章、在退役运动员转型培养上下工夫。依托高等院校和社会力量,开设与体育产业相关的课程和专业,设立体育经济学位点,吸引社会优秀人才选择体育经济专业,加速培养体育产业所需的专业经营和管理人才。鼓励职业培训机构、体育企业建设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的体育产业教学、科研、培训基地,结合地区产业市场需求,培养既懂经济又懂体育的实用型、技能型经营管理人才和精通体育运动规律的专业营销人才。
三、因地制宜,补上多元主体短板
体育场馆、体育协会、体育企业、体育赛事、体育服务、体育贸易等构成了体育产业发展的多元主体。发展体育产业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体育市场体系,促进人才、资本等要素有序流动。盘活体育资产存量,可以采取PPP等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体育产业各领域发展。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壮大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开拓健身指导、体育休闲、体育旅游、体育用品、体育器材、体育服装、体育建筑和体育中介等体育产业市场,进一步鼓励协会、俱乐部等各类体育组织的发展,孕育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新动力。鼓励支持民间体育组织兴办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促进体育产业健康发展,形成高端竞技赛事、大众参与赛事、经典商业赛事等层次多样、特色鲜明的体育服务供给体系。
当前,内蒙古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的路径主要是依托草原资源抓好夏季体育产业项目、依托冰雪资源抓好冬季体育产业项目、依托沙漠资源抓好赛车体育产业项目、依托畜牧资源抓好马术产业项目、依托民俗资源抓好体育文化产业项目、依托国土资源抓好体育基础设施项目,打造向北开放体育休闲带,引导产业基础好、资源优、创新强的重点旗县和区域率先发展。通过利用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差异发展,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优化体育产业布局、培育体育产业市场、加快体育产业聚集区发展,增加体育产业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实施“设施建设”工程,补上基础设施短板。打造智慧体育场馆设施,促进体育产业研发创新与成果转化。积极推进体育场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扶持体育场馆运营的专业机构,提高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水平。鼓励体育场馆拓展服务项目,扩大公共服务范围,积极提供和开展健身指导、体育培训、体育组织、体质监测等服务,提高场馆利用效率。加强体育场地设施规划与布局,城镇社区体育设施要在实现全覆盖的基础上,逐步在提档升级上做文章。不断继续推进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向基层农村牧区和偏远落后地区延伸,确保人人享有体育健身机会均等,补上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短板。
实施“品牌创建”工程,补上赛事活动短板。体育赛事社会化、产业化是体育产业发展的本质要求。大力发展竞赛表演业,加大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营销创新的力度,不断推动优势特色体育产业品牌建设,以品牌优势带动体育产业发展。重点打造具有国际知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产业品牌,积极培育国内一流的体育赛事和传统品牌赛事,努力创建一批健身服务品牌和大型连锁健身服务品牌,建设一批具有国内影响力的体育培训品牌,形成由赛事品牌、服务品牌、培训品牌以及运动员、教练员和运动队等无形资产组成的品牌群。着力扶持、培育一批有自主品牌、有比较优势、有竞争实力的体育产业重点企业。
实施“融合发展”工程,补上开放共享短板。以体育产业为核心,多业融合,重点培育、发展体育旅游产业、体育创意产业、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等核心产业,积极发挥核心产业的综合效应和拉动作用,促进相关产业联动发展。通过推动体育赛事与体育用品业的长期友好合作,形成本体产业与涉体产业的互动发展,共同推进体育赛事和体育用品的品牌化发展。进一步促进体育与卫生保健、文化旅游、建筑交通、加工制造、通讯信息、数据统计等产业相融合,形成共同发展、独具特色的体育产业服务供给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行业主导作用,加强区域整合、协作发展,形成新的体育消费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