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官网公示了2015年全国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及试点县(区)的遴选名单,拟认定北京市崇文小学等8651所中小学校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北京市延庆县等39个县(区)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区)。其中,北京共有34所中小学入围校园足球特色校。
建设足球特色学校,是为了促进我国学校足球运动发展,培养足球苗子,以提高我国足球运动整体水平。但按照目前认定“特色学校”的思路,很有可能出现把特色学校视作办学政绩的倾向,如此一来,学校足球运动尚未很好开展,就出现一大批足球特色学校,并将此作为荣誉加以宣传。
这是所有由行政部门主导的“特色学校”建设的共同问题。一方面,政府认定“特色学校”,本质是对学校的行政评审、行政评价,在评审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对上负责的弄虚作假和形式主义问题。近年来,国家一直在强调要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可在现实中,还是管办评一体化;另一方面,由于被认定为“特色学校”可以获得相应的政策和经费支持,不少学校在申报“特色学校”时,更看重资源,而对于如何深入推进具体建设内容,却缺乏长远思考。如果政府部门在监督特色学校建设时,重点关注特色学校所取得的中小学足球联赛成绩,那么,本来立足学校体育,走群众路线的足球运动,会被纳入竞技模式,走举国体制差不多的老路,学校必定急功近利,关注的是如何尽快出成绩。
足球特色学校当然可以建,但这要在学校自主办学中逐渐形成,而非由政府部门“授牌”。学校体育健康的生态,应该在政府政策支持下,学校自主根据本校的办学条件,结合政府优惠政策,推出若干运动俱乐部或运动队,通过俱乐部或运动队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一个学校有足球队、篮球队、田径队、乒乓队,等等。学生自由选择,可跨年级组队,在运动队中学生既得到身体锻炼,又学到体育技能。一所学校哪项运动最突出,具有特色,取决于各俱乐部或运动项目的表现。
这是通过培养学生体育兴趣,进而发展学校体育,促进我国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同步发展的自下而上的模式。建立这样的模式,首先必须改变传统的行政计划思维,用行政计划推进学校体育,只有政府部门的积极性,学校的积极性并不够,而就是学校有积极性,学生有无积极性是一个大问题,在目前升学制度之下,学生选择体育项目,势必考虑这是否有利于高考升学。提高学校积极性,应该给学校自主办学空间,而提高学生积极性,则必须通过改革升学评价体系,在中小学推进多元教育和个性教育。
“教体合一”是我国确定的新的发展体育的战略,但这不是形式上的融合,而应该是实质的融合。而实质性融合的根本,就是在中小学开展多元教育,培养学生的个性。具体而言,学校给学生充分的课程选择空间,包括科学、人文、体育、音乐等,没有主副科之分,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一名学生学习成绩好,同时在运动方面表现出色,这是多元教育中的常态。
进行这样的多元教育,就需要改革当前的高考录取制度,推进招考分离,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引导中学从应试教育中走出,同时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如此,校园足球以及其他所有校园体育项目才有蓬勃发展的未来。目前看来,高考录取制度不变,升学评价仍是单一分数,而且学校治理结构也没有改革,还是行政治校,所谓的“足球特色学校”会快速建立起来,但这是行政意义的特色学校,而不是教育意义的特色学校。这样的特色学校能建设出怎样的特色,前景并不乐观。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熊丙奇